班老医案
(一)月经病
1、月经先期
病例一、李某,女,27岁,售货员,已婚。
初诊:1987年4月22日。
病案:经期提前1年。自诉近1年月经周期缩短,每月经行提前10-12天,经量少,色淡红,无血块,经行之时少腹、小腹胀痛,腰痛如折,结婚两年,虽双方共同生活,迄今未孕。平素自觉易劳累,带下量少,色白,饮食、睡眠尚可,二便调。脉虚细,苔薄白,舌质淡。
诊断:月经先期。
辨证:气血两虚,统摄不固。
治则:气血双补,以生经源。
处方:党参15克, 日身9克,白术9克,熟地15克,炙黄芪15克,白芍5克,茯苓5克,远志3克,五味子5克,肉桂2克 (后下),陈皮2克,益母草9克,炙甘草5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二诊:1987年5月20日
病案:1987年5月12日月经来潮,5天干净,此次周期27天,色红,量较上月多,经行时腰及少腹、小腹微胀,脉舌如上。仍以补养气血为主。
处方:党参15克,炙黄芪12克,归身9克,白芍6克,熟地15克,艾叶2克,益母草9克, 香附9克,红枣9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三诊:1987年6月10日
病案:昨日月经来潮,现少腹仍轻微疼痛,脉虚细,苔薄白,舌质淡。拟养血调经为主,佐以化瘀。
处方:鸡血藤15克,当归9克,川芎6克,白芍9克,熟地12克,党参9克,炙黄芪12克, 益母草9克,苏木9克,莪术3克,红枣9克.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半年以后追访,经行正常,并已受孕。
按语:经者,血也,血者,阴也。阴血不足,血??招?,故经行量少而色淡;血虚则气虚,气虚则不摄血,故经行超前;腰为肾之外府,血虚则失养,故腰痛如折。此乃阴血不足,故以人参养荣汤治之,从而收到“五脏交养互益”之功。三诊畛时适经期少腹胀痛,恐离经之血不净,故在补养之中,酌加苏木、莪术以导滞化瘀。治疗着眼点始终在双补气血,气血旺盛,则经行自调。
病例二、张某,女,34岁,已婚。
初诊:1993年4月10日。
病案:月经提前1年。近1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提前而至,20天左右一行,经量中等,色红,血块少, 5天干净。经将行乳房胀痛,小腹疼痛。近2个月经前出现血性分泌物持续数日,平时带下极少。从本月1日起出现少量黑带,1周后月经来潮,昨日经量较多,今日经量减少,色红,无血块,纳寐可,二便如常。舌尖红,苔薄白,脉细弦。
诊断:月经先期。
辨证:肝郁血热。
治则:经期予以补益肝肾、养血调经,平时则清肝解郁为治。
处方:鸡血藤20克,丹参15克,当归10克,白芍10克,熟地15克,益母草10克,桑寄生15克,地骨皮l0克,甘草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4剂。
二诊:1993年4月14日。
病案:药已服完,昨日经净。现大便溏烂,余无不适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经后转用疏肝健脾、清热调经法。
处方:丹皮10克,栀子6克,柴胡6克,当归10克,白芍10克,茯苓10克,白术10克,益母草10克,怀山药15克,薄荷5克(后下),甘草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6剂。
三诊:1993年4月21日
病案:服上药后自觉胃脘作胀,矢气,大便溏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??趾构茫鹕宋钙?,上方去丹皮、栀子、益母草、怀山药,加佛手花l0克,血藤20克,醋柴胡易柴胡,增强疏肝解郁之效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7剂。
四诊:1993年5月8日。
病案:4月30日经行,经前黑带明显减少,腹痛减轻,经量中等,色红,少量血块, 4天干净。现无不适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再以清肝解郁为法。
处方:丹皮lO克,栀子6克,柴胡6克,当归lO克,白芍lO克,茯苓lO克,白术10克,益母草IO克,鸡血藤20克,薄荷5克 (后下),甘草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连服7剂。
五诊:1993年5月27日。
病案:5月21日经行,经量中等,经色红,无血块,无腹痛,5天干净,经前有少许黑带。现时有反酸,纳可,大便调,舌淡红,苔苔薄白,脉细。以养血调经、健脾益气法善其后。
处方:鸡血藤20克,丹参15克,当归lO克,茯苓lO克,白术lO克,瓦楞子lO克,益母草1O克,芡实lO克,炙甘草5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6剂。
1993年8月随访,经以上治疗,两个多月来月经26-27天一行,经色暗红,量中等,无血块,经行已无乳房胀痛及腹痛,经行无黑带。
按语:肝气郁结,郁久化热,热迫血行,故月经提前;气滞肝经,故经将行乳房胀痛,小腹疼痛;经行之前阳气内动,肝热益甚,热邪灼伤血络,血离经络,日久则变黑色而为黑带。初诊时正值经行,经源于肾;经者,血也;肝为血海,故先以补益肝肾、养血调经法为治,佐甘淡寒之地骨皮以凉血清热。二诊月经干净,改用疏肝健脾、清热调经法,以逍遥散加丹皮、栀子、益母草治其本。丹皮、栀子苦寒,恐过用伐胃气,故随证增减之。药后肝气得疏,肝火得清,故经行如期,黑带亦除。
病例三、李某,女,26岁.
初诊:1992年11月27日。
病案:月经先期4个月。近4个月来经期提前, 16 -20天一行,经量偏多,色鲜红或暗红,有血块,经前、经行小腹隐痛,行经时间为6天,末次月经11月10日。面部痤疮常发,经前、经行尤甚;经期容易感冒??滔峦吩?,夜难入寐,手掌汗多,背部、两足发冷,带下时多,色白,小腹隐痛,纳可,溺多,大便调。
诊断:月经先期。
辨证:肝郁血热。
治则:疏肝清热,凉血调经。
处方:丹皮lO克,栀子6克,柴胡6克,当归lO克,白芍lO克,茯苓lO克,荷叶lO克,凌霄花lO克,丹参lO克,薄荷5克 (后下),甘草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4剂。
二诊:1992年12月11日。
病案:12月4日经行,量稍减,色鲜红或暗红,血块少, 5天干净,经将行小腹隐痛。现夜难入寐,面部痤疮新发,头晕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经后血虚,改用养血清热法。
处方:当归lO克,川芎6克,白芍lO克,生地15克,地骨皮lO克,丹皮lO克,丹参15克, 荷叶lO克,夏枯草lO克,麦冬lO克,甘草6克,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7剂。
三诊:1993年2月23日。
病案:药后两月经行周期均为25天,末次月经2月21日,经量偏多,色暗红,有血块,今日经量未减,经行第1-2天小腹隐痛,腰胀,经前痤疮又发,头晕,喷嚏,夜寐欠佳,舌淡红,苔黄稍厚,脉细略弦。正值经期,以养血活血、清热调经法治之。
处方:生地15克,当归lO克,白芍lO克,丹参15克,泽兰lO克,益母草lO克,麦冬lO克,荷叶lO克,甘草5克.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四诊:1993年10月19日。
病案:药后数月经行规律,但经行前后痤疮仍发,经前感冒。末次月经10月12日,现面部痤疮散发,咽痛,头晕,喷嚏,稍咳,夜难人寐,寐则易醒,大便调,溺多,舌淡红,苔薄白,脉滑。以疏肝清热、健脾益气法调治,予丹栀逍遥散加减。
处方:丹皮lO克,栀子6克,柴胡6克,当归lO克,白芍10茯苓lO克,山药15克, 凌霄花lOS,荷叶lO克,薄荷5克 (后下),甘草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按语:肝郁化热,热伏冲任,冲任不固,经血妄行,遂致月经先期;肝热疏泄太过,故经量偏多,肝郁气滞,血行不畅致瘀,故经血有块;气郁肝经,故经前、经行小腹隐痛;肝热化火,火热与血瘀结为患,发于面部血络,故痤疮散发。用逍遥散疏肝解郁,加丹皮、栀子清肝经之郁热,再以甘酸寒之凌霄花入厥阴血分,能清血中郁火,活血化瘀,荷叶苦涩平,《滇南本草》谓其“上清头目之风热”,《医林纂要》言: 荷叶,功略同于藕反莲心,而多入肝,清热祛湿,以行清气,以青入肝也”。班老认为荷叶轻清上浮,可清头面之郁热。丹参苦而微寒,有活血、凉血、养血之功。二诊月经刚净,经后夜难入寐,头晕,乃血虚不足之象,用生四物汤补血养阴,加地骨皮、丹皮、丹参、荷叶、麦冬清热滋阴,夏枯草清肝热、散郁结,适用于瘀热郁结型面部痤疮。药后肝疏热清,故经行有期。
2、月经后期
病例一,覃某,女,22岁,工人,未婚,
初诊:1972年12月13日。
病案:患者自诉长期以来,经行错后,二个月或三个月一行,量少而色红,经将行乳房及少小腹胀疼,胀过于痛,按之不减,经行之后则舒。平时腰酸,入寐不佳,余无特殊。脉弦细,苔薄白,舌边尖有黯黑点。
诊断:月经后期
辨证:肝气郁滞、血行不畅。
治则:疏肝理气,活血化瘀。
处方:当归9克,川芎6克,生地12克,赤芍9克,桃二6克,红花2克,益母草9克,柴胡5克,香附9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二诊:1973年2月23日。
病案:上方服后,经前诸症减轻,月经按期来潮,但感头晕耳鸣,脉沉细,苔薄白,舌质淡而边尖有紫暗点。恐化瘀攻伐太过,转以养血为主,处方如下:
鸡血藤18克,黄精18克,艾叶6克,白芍9克,归身9克,阿胶9克(烊化),柴胡12克,甘草5克,红枣10克。每日一剂,水煎服,连服三剂。
三诊:1973年3月7日
病案:经行周期正常,色量一般,脉细缓,苔薄白,舌边尖瘀点。守上方加益母草9克、杞子9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五剂,以巩固疗效。观察三个月经行正常。
按语:肝藏血而主疏泄,肝气郁滞,则经脉不利,故经行错后而量少,少、小腹胀疼。以桃红四物汤加益母草活血化瘀,柴胡、香附调达肝气,疏通化瘀并用,故药到病除。二诊时患者头晕耳鸣,恐伐过用,故减去桃仁、红花、赤芍,以甘平微温之鸡血藤代之,取其既能行血,又能补血。三诊时之所以加入益母草、枸杞子,前者取其既能化瘀又能止血之功,后者甘平,能调养肝肾,从而达到养中有疏,补中有化,标本兼顾,巩固疗效的目的。
病例二:莫某,女,31岁,工人,已婚,
初诊:1974年6月5日。
病案:1969年元月结婚,1969年9月及1972年7月先后两次流产,每次均行清宫,此后开始经行错后50-70天,量中等,色紫黑有块,经行淋漓不畅。如用激素治疗,则月经周期提前3-5天,经前乳房胀疼,阴道疼肿。平时头晕,少量带下,色白质稀,两侧少腹隐痛,按之则舒。胃纳、二便正常,脉细滑,苔薄白。
诊断:月经后期
辨证:冲任亏损,痰湿郁滞。
治则:健脾疏肝,养血调经。
处方:归身12克,川芎3克,云茯苓12克,法半夏9克,益母草9克,素馨花5克,陈皮3克,甘草3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二诊:1974年6月10日
病案:服上方后,脘腹舒适,少腹不隐痛。药既对症,守方加佛手9克,去素馨花。每日水煎服一剂。连服三剂。
三诊:1974年6月17日,
病案:除腰痛之外,余无不适。脉沉细,苔薄白。拟加重温养之品,药用:制附子9克(先煎),茯苓12克,白术9克,党参18克,白芍9克,菟丝子9克,淫羊藿9克,川断9克,红枣9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四诊:1974年6月24日。
病案:昨日月经来潮,色量均佳,除腰微胀之外,余无不适。拟补养气血为主,药用:归身12克,川芎3克,白芍5克,熟地15克,桑寄生15克,党参12克,黄芪15克,益母草9克,炙草6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五诊:1974年8月28日,
病案:两月无经行,倦怠,不想食,晨起欲呕,脉细滑,苔薄白,舌质正常。尿妊娠试验阳性。拟健脾和胃,顺气安胎之法。药用:党参15克,云苓9克,白术5克,陈皮3克,苏叶5克(后下),砂仁壳2克,生姜6克,红枣6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按语:冲主血海,任主诸阴,二脉为肝之所系。冲脉亏损,故经行错后,色紫黑有块,淋沥不畅。肝脉络阴器,乳房为阳明之所属,经将行则肝火内煽,故阴道肿痛,乳房胀疼。肝木不荣,波及脾土,以致脾下健运,痰湿郁滞,故两侧少腹隐痛,带下色白质稀。有是症则用是药,故以入冲脉之当川归,川芎补血活血,茯苓、半夏、陈皮温化痰湿,理气和屮,素馨花调舒肝气,甘草一味,既能调和诸药,更能“和冲脉之逆,缓带脉二急”。药既对症,疗效可期。二诊之后,转用温肾健脾之法,实取扶正以固本,先天后天并补,气血旺盛,故经调而受孕。
例三:贾某,女,35岁,干部,巳婚,
初诊:1973年12月12日。
病案:十八岁月经初潮之后,即闭止不行,每次均用中药(药名不详)冶疗,月经始行。二十三岁结婚婚,婚后第一胎人工引产。以后连续七次小产,每次均行清宫。平时阴道无分泌物。现经行错后,色红,有紫块如拇指大,经中腰及少、小腹痛剧烈,紫块排出则痛减,能寐而多梦,胃纳可,二便正常。
诊断:月经后期
辨证:冲任亏损,瘀积停滞
治则:调补冲任、活血化瘀
处方:鸡血藤30克,菟丝子20克,枸杞子10克,车前子10克,覆盆子lO克,五味子5克,益母草9克,苏木9克,三棱5克。水煎服5剂,每日一剂。
二诊:1973年12月26日。
病案:药巳,无不适。仍守上方去三棱,加莪术5克、首乌12克。水煎服五剂,每日一剂。
三诊:1974年1月4日。
病案:经水逾期未至,拟温养为法。药用当归12克,党参12克,川芎6克,白芍5克,熟地15克,艾叶9克,益智仁9克、益母草15克,炙甘草5克。水煎服五剂,每日一剂。
四诊:1974年l月10日。
病案:精神良好,寐纳俱佳,大小便正常,但仍无经行。脉细缓,苔薄白,舌尖有暗红点。拟从肾论治,以促经源。药用:菟丝子20克,党参12克,首乌15克,车前子9克,川杞子9克,覆盆子9克,茺蔚子12克,淫羊藿9克,女贞子9克。水煎服五剂,每日一剂。
五诊:1974年2月3日。
病案:上方服后,元月16日月经来潮,色暗红,紫块较上次少,量较上次多,经中少、小腹疼痛减轻。仍宗上法出入。药用:鸡血藤30克,党参15克,菟丝子12克,女贞子9克,淫羊藿9克,胡芦巴9克,胡桃仁9克,茯苓9克,益母草9克,骨碎补10克,苏木9克。水煎服十剂,每日一剂。
六诊:1974年3月25日。
病案:上方服后,经行周期正常,经中无不适。现腰脊及肘关节疼痛,脉沉细,苔薄白,舌质一般。以养血舒筋,活络止痛之法。药用:鸡血藤24克,桑枝18克,首乌15克,川断12克,杜仲12克,益智仁9克,淮山药15克,台乌药9克。水煎服三剂,每日一剂。
七诊:1974年7月20日。
病案:自末次月经(5月26日)迄今未行。现疲倦,厌食,泛恶欲呕,脉细滑,苔薄白,舌质一般。(尿妊娠试验阳性)。拟以健脾和胃,顺气安胎之法。药用:太子参15克,茯苓15克,白术9克,陈皮3克,苏叶3克(后下), 砂仁2克,生姜10克。水煎服三剂,每日一剂。
八诊:1974年7月26日。
病案:心烦心悸,时欲呕,脉舌如上,仍守上方三剂。
九诊:1974年8月1日。
病案:泛恶欲呕减轻,稍能食。嘱勿须服药,以食养调之。1976年2月顺产一男孩。
按语:主闭藏者,肾也?;颊呗糯味樘?,显系肾失封藏冲任不固所致,为亏损之征。但经中腰及少、小腹胀疼剧烈,经质有紫块如拇指大,此又为瘀实之变。既是虚实夹杂,孰为主,孰为次,当是辨治之首要关键。遵《内经》:“谨察间甚,以意调之,间者并行,甚者独行”之旨。从本例之脉证,衡其轻重缓急,以“间者并行”为切当,始终以温养扶正为主,根据不同阶段,酌用鸡血藤、苏木、莪术、三棱之类以化瘀。标本并治,攻补兼施,以本、以补为主。历经八月余疗,前后共服药四十余剂,病疾解除,经调而受孕。
3.月经过少
病例一、宋某,女,28岁,已婚。
初诊:1992年6月5日。
病案:月经过少4个月。既往月经正常, 1992年1月孕70天时因“过期流产”而行人流术,术后出现月经错后3-4天,经量少,色暗, 2天即净,伴小腹剧痛,腰胀,服“去痛片”可暂时缓解,经前乳房胀痛,平时白带全无,性交时阴道涩痛,纳、便正常,末次月经1992年5月15日,舌淡红,苔薄黄,脉细弦。
诊断:月经过少。
辨证:气血虚弱证。
治则:益气养血调经。
处方:炙党参15克,炙黄芪20克,熟地15克,当归lO克,川芎6克,白芍6克,柴胡6克, 艾叶10克,炙甘草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4剂。
二诊:1992年6月16日。
病案:今日经行腰胀腹痛明显减轻,量尚少,舌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。拟调补肝肾为法,仿左归丸之意。
处方:熟地15克,怀山药15克,山萸肉6克,菟丝子20克,枸杞子lO克,茺蔚子lO克, 仙灵脾15克,肉苁蓉15克,当归lO克,白芍lO克,炙甘草6克,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
三诊:1992年6月23日。
病案:本次经行量仍少,色暗,2天干净,但经净后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5天,现仍有少量赤白带下,舌淡红,苔薄黄,脉细。此乃肝肾阴虚,相火偏旺,胞宫开阖失司。治拟补中寓清之法。
处方:党参15克,白术lO克,茯苓lO克,陈皮6克,黄柏6克,苍术6克,鸡血藤20克, 白芍lO克,炙甘草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四诊:1992年7月21日。
病案:7月15日经行,腹痛消失,经量较上月增多,色仍暗,现量少未净,余无不适,舌尖略红,苔薄白,脉细。仍予滋阴壮水以充经源。
处方:熟地15克,怀山药15克,山萸肉6克,当归lO克,白芍lO克,沙参lO克,拘杞子lO克,茺蔚子lO克,丹皮6克,茯苓6克,泽泻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按语:手术之后,耗气伤血,气血虚弱,血海不充,故月经量少;术中离经之血,瘀滞胞络经隧,肝气不舒,故经前乳胀,经行腰腹疼痛。治以益气养血调经,用圣愈汤加柴胡以疏肝,艾叶温经散寒止痛。肾藏精而主生殖,肝藏血而主生发,冲任二脉所系。人流手术冲任胞络受损,往往累及肝肾,导致精血亏虚,生发无能,故二诊转用调补肝肾法治之,以益经源。
病例二、汤某,女,24岁,已婚。
初诊:1993年7月30日。
病案:月经量少1年余,带下量多两个月。1年多来月经量少,色暗红,无块, 3-4天干净,月经时或延后7-8天;经前腰痛,小腹疼痛,时有乳房胀痛。昨日经行,量少,色暗红,下肢酸软,冷汗出。平素带下量多,色黄质稀,臭味,纳可,嗜睡,大便软,2-3天一行。妇检宫颈Ⅱ度糜烂。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
诊断:①月经过少;②带下病。
辨证:肝肾亏虚证。
治则:温补肝肾,调经止带。
处方:当归lO克,川芎6克,赤芍lO克,熟地15克,鸡血藤20克,益母草lO克,续断1O克,艾叶lO克,红花6克,急性子20克,炙甘草6克.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4剂
二诊:1993年8月11日。
病案:药后经量较前增多,6天干净。现带下量多,质稀如水,胃脘不适,纳可,大便尚调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仍守前法,兼顾健脾祛湿。
处方:当归10克,川芎6克,白芍lO克,土茯苓20克,白术lO克,泽泻lO克,艾叶10克,仙灵脾15克,益母草15克,红枣lO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
三诊:1993年8月18日
病案:药已,带下仍多,质清稀,微臭,阴部稍痒困倦乏力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以疏肝健脾补肾法。
处方:柴胡6克,当归lO克,白芍lO克,茯苓lO克,白术lO克,黄精15克, 艾叶lO克, 党参15克,薄荷5克 (后下),炙甘草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四诊:1993年8月26日。
病案:带下仍多,外阴瘙痒,昨天用硝酸银治疗后,阴道有黄水流出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转用健脾益气、升阳除湿法,用完带汤加味。
处方:苍术10克,白术lO克,陈皮5克,党参15克,车前子lO克,生苡仁15克,柴胡6克,白芍lO克,怀山药15克,荆芥5克 (后下),益母草lO克,续断10克,甘草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五诊:1993年8月31日。
病案:药已,带下量减,色微黄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经期已至,转用疏肝健脾、活血调经法。
处方:柴胡6克,当归lO克,赤芍lO克,茯苓lO克,怀山药15克, 薄荷6克 (后下),益母草15克,玫瑰花lO克,牛膝lO克,丹皮lO克,甘草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六诊:1993年9月3日。
病案:药已,8月31日经行,量明显增多,色暗红,无血块,伴乳胀,现未净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正值经期,以养血调经法。
处方:当归lO克, 川芎6克,白芍lO克,熟地15克,鸡血藤20克,丹参15克,续断lO克, 益母草lO克,炙甘草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4剂。
七诊:1993年9月22日。
病案:本次经行5天干净,近日腰胀,困倦嗜睡,溺多,带下量一般,色微黄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仍以温补肝肾法巩固疗效。
处方:当归lO克, 川芎6克,白芍lO克,熟地15克,补骨脂lO克,杜仲lO克,巴戟天lO克,狗脊10克,桑寄生15克,北细辛3克 (后下),炙甘草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连服3剂
按语:肝肾亏损,阳气不足,影响精血生化,以致冲任不足,血海不能如期满溢故月经量少,经行延后;腰为肾之外府,肝主筋,肝肾不足,故腰痛,下肢酸软,肝气不足,疏泄失司,肝经气滞,故经前乳房、小腹疼痛; 阳虚阴盛,带脉失约,任脉不固,故带下量多,湿郁日久,则色黄而臭。治以温补肝肾,调经止带用自拟方养血调经汤加艾叶温肾养肝,赤芍、红花、急性子活血通经。月经干净之后出现带下量多,质稀如水,困倦乏力,阴痒等症,为脾虚湿盛之证,加以健脾除湿法。施治原则以补肾调肝为主,兼健脾以止带,并以后天促先天,使肾气足,肝气旺,经水充盈。
病例三、农某,女,26岁,未婚。
初诊:1991年7月23日。
病案:月经量少12年。14岁月经初潮周期基本正常,但经量偏少,色暗,夹块,伴乳胀,腰胀而痛,少腹、小腹隐痛,大便干结,面颊散在痤疮及黄褐斑,舌淡红,苔薄黄,脉细缓。
诊断:月经过少。
辨证:肾虚肝郁,血瘀化热。
治则:滋肾疏肝,凉血化瘀。
处方:黄精15克,丹参15克,柴胡6克,当归lO克,白芍lO克,白术lO克,茯苓lO克, 凌霄花lO克,红花6克,薄荷5克 (后下),炙甘草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二诊:1991年8月6日。
病案:药已,乳痛消失,大便变软??陶铮和吩问弊?,脱发较多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治以补肾为主,以促经源。
处方:熟地15克,怀山药15克,山萸肉6克,当归lO克,白芍lO克,茯苓6克,泽泻6克, 枸杞子lO克,茺蔚子lO克,红花3克,红枣lO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7剂。
三诊:1991年10月15日。
病案:8月、9月份经行,经量略增,色较鲜,末次月经9月17日,经前面部痤疮多发,乳房隐痛,现带下量多,微臭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再予滋肾疏肝、凉血化瘀法。守7月23日处方加茺蔚子IO克,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6剂。
四诊:1991年10月29日。
病案:1O月23日经行,经量较原来增多三分之一,色红,偶或夹块,3天干净。现无不适,舌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。予补益气血,以充经源。
处方:党参15克,炙黄芪20克,当归IO克,白芍6克,川芎6克,熟地15克,益母草lO克,炙甘草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1992年5月12日因它病就诊,询知数月来经量已增至正常。
按语:经者,血也,生化于脾,总统于心,藏受于肝,宣布于肺,施泄于肾,其中尤以肾、肝、脾三脏为要。月经初潮即量少,乃先天肾气不足,冲任不盛,经源不充之象;大便干结,面部痤疮,苔薄黄乃血分郁热之征。初诊用黄精补肾益精,逍遥散疏肝解郁,丹参、凌霄花、红花凉血化瘀,二诊肝气得疏,瘀热已清,改用补肾为主,以归芍地黄加减,终以补益气血法以收功。
4.崩漏
例一:冯某,女,35岁,技木员,已婚,
初诊:1983年4月17日。
病案:阴道不规则流血20余天。自诉末次月经1983年3月27日,量先多后减少,色红,无血块,无明显腹痛,淋漓迄今20天未净。曾服用养血益气、敛血之中药(具体不详),止血效果不满意。现每天仍有少量阴道出血,色淡红,大便溏薄,小便正常,脉虚细,苔薄白,舌质淡,
诊断:崩漏。
辨证:脾肾两虚,冲任亏损。
治则:温养脾肾,益气止漏。
处方:菟丝子15克,茺蔚子9克,淮山药15克,党参15克,白术9克,北芪15克,鹿角霜20克,川杞子9克,山楂5克,鸡内金5克,红枣5克,茜根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二诊:1983年4月21日。
病案:药已服完,阴道出血未止,脉虚细,舌质淡。拟在温养基础上,加用收敛之剂。
处方:黄芪20克,党参15克,鸡血藤15克,菟丝子15克,覆盆子9克,海螵蛸9克,茜根9克,白术9克,仙鹤草9克,荆芥炭5克,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三诊:1983年4月25日。
病案:服完上药,阴道停止出血,但自觉肛门重坠不适,小便清,带下夹血丝,脉虚细,苔薄白,舌质淡。拟健脾益气摄血。
处方:党参15克,茯苓5克,白术10克,炙北芪20克,煅牡蛎20克,阿胶珠9克(烊化),蒲黄炭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四诊:1983年5月13日。
病案:诉近2日出现阴道少量出血,色淡红,小腹隐隐而痛,夜难入寐,脉弦,苔薄白,舌质淡。拟滋养清肝以摄血。
处方:鸡血藤15笔,地骨皮9克,丹皮9克,丹参15克,益母草15克,白芍9克,阿胶珠9克(烊化), 杜仲炭5克,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五诊:1983年5月16日。
病案:服上方后,小腹不疼,阴道出血量少,脉虚弦,苔薄白,舌质一般。拟健脾摄血法。
处方:党参15克,黄芪15克,白术9克,陈皮2克,茯苓5克,阿胶珠9克(烊化),海螵蛸9克,荆芥炭5克,炙甘草5兄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,并加服田七粉1.5克,一日三次。
六诊:1983年5月29日。
病案:阴道出血停止已一周。现无不适。脉细缓,苔白厚。拟健脾消导以善后。
处方:党参15克,白术9克,茯苓5克,高良姜5克,香附3克,鸡内金9克,苏木9克,陈皮2克,炙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七诊:1983年6月28日。
病案:本次经行,周期、色、量、质均正常,不药自止。脉缓和,苔薄白,舌质一般。拟温肾健脾以善后。
药用:菟丝子15克,覆盆子9克,党参15克,白术9克,川杞子9克,当归9克,白芍5克,益母草9克,炙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按语:脾主升而统血,肾主封藏而为先天。脾肾不足。则冲任脉虚,阴血不能内守,故经漏不止。治之当以温养脾肾,益气止漏为着眼。从一诊到三诊,在温肾健脾之中,酌用化瘀敛血之品,治本不忘标,故疗效满意。四诊时适值经期,有相火妄动之兆,故药用清润以敛血。五诊到七诊,仍以脾肾为主以治本,旨在巩固疗效以善后。
例二雷某,45岁,营业员,已婚,
初诊:1977年9月9日。
病案:不规则阴道流血2月余。自诉1977年7月2日开始经行,量时多时少,色暗红,偶或夹血块,至今两月余未净,偶有下腹隐痛,无发热,头晕、乏力。近两天来阴道流血量增多,色红,无血块,无腹痛,头晕,心烦,失眠,精神疲惫,下肢肌肉酸痛。脉象弦细,舌苔如平。
诊断:崩漏。
辨证:脾肾两虚,统藏不固。
治则:温养脾肾,佐以收敛。
处方:菟丝子15克,丹参15克,白芍9克,覆盆子9克,党参30克,白术9克,枸杞子12克,淮山药15克,泽兰9克,荆芥炭5克,艾叶炭5克,炙甘草6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二诊:1977年9月14日。
病案:诉服药后阴道出血已减少,仍未干净,仍头晕,大便溏薄,便前脐腹胀疼。脉虚细,苔薄白,舌质淡。治以侧重健脾摄血。
处方:党参30克,茯苓9克,白术9克,白芍9克,黄芪18克,茜根9克,煅牡蛎18克,荆芥炭2克,升麻5克,肉蔻5克,炙甘草9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三诊:1977年9月17日。
病案:药已服完,阴道出血已止2天,脐腹不疼,大便调和,但夜寐不佳,心烦,脉沉细,苔薄白,舌质淡。
处方:仍守上方,去荆芥炭、肉寇,加白及9克,川断9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四诊:1977年9月21日
病案:阴道出血巳止八天,无特殊感觉,脉虚细,苔薄白,舌质淡。拟温养脾肾为主,以善其后。
处方:党参18克,菟丝子15克,鸡血藤15克,覆盆子9克,杞子9克,淮山药18克,茯苓9克,川续断9克,陈皮2克,炙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按语:肾为封藏之本,脾主运化而统血。脾肾气虚则统摄无能,封藏不固,故经行量多,漏下不能自止。治之当用温养脾肾为主,佐以化瘀收敛之法。全过程补脾补肾并重,以脾为主,并佐以化瘀收敛之品,标本兼顾,补养之屮,既有化瘀,又有敛血,病遂痊愈。
例三:张某,女,45岁,教师,已婚,
初诊:1979年7月4日。
病案:二年来,经行量多,色红夹紫块,每次均用安络血、睾丸酮治疗,阴道出血始止。本次经行于6月21日开始,迄今已13天,曾用安络血、睾丸素治疗,效果不满意,现阴道仍淋漓出血,色红,伴有头晕、目眩、腰胀。脉弦细,苔白,舌淡红,苔薄白。
诊断:崩漏。
辨证:肝肾亏损,固摄无能。
治则:滋养肝肾,佐以敛血。
处方:菟丝子15克,归身9克,白芍9克,太子参15克,覆盆子9克,淮山药15克,川杞子9克,女贞子9克,旱莲草15克,益母草15克,茜根9克,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二诊:1979年7月10日。
病案:药后,阴道出血停止。现无不适。脉细缓,苔薄白,舌质淡红。拟健脾以善后。
处方:党参20克,白术9克,茯苓5克,山药15克,益母草9克,丹参9克,泽兰5克,炙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三诊:1979年10月9日。
病案:服上方之后,月经周期后阴道流血能自止。经色红而夹紫块,持续一周左右干净。脉虚细,苔薄白,舌贡淡嫩。拟补养气血为冶。
处方:党参15克,黄芪15克,白芍5克,熟地15克,归身10克,川芎5克,益母草9克,香附3克,女贞子9克,旱莲草9克,炙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按语:肾藏精,肝藏血,同为冲脉任脉之所系。肝肾亏损,则冲任不固,故阴道出血淋漓,漏下不能自止;头为精明之府,肝开窍于目,腰为肾之外府,肝肾亏损,精血不足,苗窍失养,故头晕、目眩、腰胀。以滋养肝肾,佐以敛血之法治之。方中太子参、菟丝子,覆盆子、川杞子、女贞子益气养阴,平补阴阳,以柔养肝肾,旱莲草、益母草、茜根同用既能滋阴敛血,又能导滞化瘀。二诊时本着“见肝之病,当先实脾”之旨,以四君子汤加山药健脾补养为主,乃用益母草、丹参、泽兰者,意在清除其未净之瘀滞。三诊时从补养气血着眼,故以圣愈汤配二至丸为主治之。加益母草、香附调气活血,防其离经之血停滞,药本平淡,但能对症,疗效遂意。
5.闭经
病例一:叶某,女,16岁,学生。
初诊:1979年10月8日。
病案:14岁月经初潮,一向错后,第一年仅经行4次。自去年8月开始停经,迄今1年余,经水仍未来潮。现胸胁、乳房及少腹、小腹胀痛,心烦易躁,夜难入寐。平时带下绵绵,色白质稀,量不多,胃纳不振,二便一般,脉沉细,舌苔如平。
诊断:闭经。
辨证:肾气未充,肝郁血滞。
治则:本着“急则治其标”之旨,先用疏肝理气、通络引降之法。
处方:柴胡5克,当归9克,白芍9克,川芎9克,枳实9克,香附9克,益母草15克,牛膝5克,川厚朴,合欢花9克,甘松5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二诊:1979年lO月14日。
病案:药已,诸症有所减轻,但月经仍未来潮,脉虚细,苔薄白,舌质如平。拟养血疏肝并用,标本同治。
处方:归身12克,川芎5克,白芍5克,熟地15克,甘松地,延胡索9克,瓜萎皮9克,丹参15克,益母草15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三诊:1979年lO月17日
病案:诸症消失,但月经仍未来潮。脉虚细,苔薄白,舌质如平。拟用补而通之。
处方:归身12克,川芎5克,白芍9克,熟地15克,党参15克,炙黄芪15克,川厚朴5克,枳实5克,益母草15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四诊:1979年IO月20日。
病案:经水仍未来潮,脉缓和,舌质如平,转用10月8日方加王不留行9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五诊:1979年10月25日。
病案:药已,经水来潮,色、量一般,今无不适。脉缓和,舌苔如平。拟养血调经以善其后。
处方:归身12克,川芎5克,白芍5克,熟地15克,益母草9克,菟丝子15克,炙甘草5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按语:女子二七之年,经行错后,乎时带下绵绵,色白质稀,经闭年余不行,此乃肾气未充、经源不足之征。胸胁、乳房及少腹、小腹胀痛,心烦易躁,夜难人寐,此又为肝气郁结、相火内扇之变。治宜养血疏肝,标本同治。初诊时之所以用疏肝理气,通络引降之法,意在“急则治其标”。然本不治则经源无由,肝郁诸症虽见减轻,依然经闭不行。二诊以四物加味,补血疏降并用,三诊以圣愈汤益气补血,加川厚朴、枳实、坤草引降通行,以补养为主,唯通行之力不足,经水仍未来潮。五诊时加入甘苦平之王不留行,直通冲任二脉,血海充溢,胞脉通畅,经水来潮。
病例二:覃某,女,33岁,农民,已婚。
初诊:1981年10月18日。
病案:结婚14年,双方共同生活,迄今未孕?;榍霸戮芷凇⑸空??;楹缶锌嘉陕?,两个月或3个月一行,量少,色紫淡。自今年以来,已10个月无经行。平时除夜难入寐、寐则多梦之外,余无不适。脉虚弦,苔白,舌质如平,体形消瘦。
诊断:①闭经;②不孕。
辨证:阴血不足,血??招椤?/p>
治则:滋阴柔肝,养血生精。
处方: 北沙参lO克,麦冬lO克,归身12克,生地lO克,川杞子lO克,川楝子5克,瓜萎壳lO克,合欢皮lO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6剂。
二诊:1981年11月1日。
病案:药后,精神好,胃纳佳。脉虚细,舌苔如平。仍守上法,重加温养之品。
处方:菟丝子15克,归身12克,白芍5克,川杞子9克,党参9克,怀山药15克,覆盆子9克,淫羊藿15克,鸡血藤15克,路路通9克,瓜萎壳9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三诊:1981年11月15日。
病案:上方服3剂,月经来潮,量少,色淡,持续3天干净。胃纳、二便正常。脉虚弦,苔薄白,舌尖红。拟温养为主,酌加调肝。
处方:鹿角霜24克,菟丝子15克,归身9克,覆盆子9克,党参15克,川杞子9克,炙北芪15克,茺蔚子9克,淫羊藿15克,怀山药15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按语:阴血为月经之源,阴血亏虚,则冲任二脉失常,血海不能满溢,故经闭不行;阴亏血少,不能濡养心神,以致心神不安,故夜难入寐,寐则多梦;脉者,血之苻,血虚不能充脉,故脉虚弦;婚后14年不孕,体形消瘦,知其禀赋不足。以滋阴柔肝,养血生精治之。一诊时取一贯煎加甘寒之瓜委壳以清润宽胸,合欢皮以宁神解郁,意在既能滋养阴血,又能润通血脉。二诊之后,用药虽有所增减,但均不离柔肝、补肾、健脾之品,平允冲和,阴阳气血并补,精血得生,冲任得养,血海充溢,经水自行。
病例三:胡某,女,24岁,工人。
初诊:1976年9月3日。
病案:1年来经行错后,量少,色黯黑夹块,经将行少,小腹胀痛,按之不减,经行之后则舒。现经停3个月不来潮,头晕痛,胸胁及右侧少腹疼痛。平时带下量多,色黄白,质稠黏,偶或阴痒,其余尚无不适。脉沉细,苔薄白,舌质淡。
诊断:①闭经;②带下。
辨证:湿郁下焦,血滞瘀积。
治则:养血活血,通络引降。
处方:当归9克,川芎6克,白芍9克,熟地12克,白术lO克,法半夏5克,坤草15克,青皮9克,艾叶6克,怀牛膝6克,甘草3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二诊:1976年9月6日。
病案:药已,胁腹疼痛减轻,带下少,但经水仍未来潮。脉舌如上。药本对证,但药力不足,守上方去白芍,改用赤芍9克,坤草加至30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6剂。
三诊:1976年9月21日。
病案:16日经行,但量不多,色暗红,夹块,经中右少腹及乳房有胀感。现头晕痛,脉细,苔薄白,舌质淡。拟补血养气为主。
处方:归身12克,川芎9克,白芍6克,熟地15克,党参15克,炙黄芪15克,艾叶6克, 香附6克,红枣6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按语:经闭3个月不行,头晕痛,胸胁反右侧少腹疼痛,皆为瘀积停滞之征。湿者,带之源;带者,湿之变。患者平时带下量多,色白或黄,质稠黏,显系由于湿郁下焦,胞脉不利,因而血滞瘀积。故以四物汤养血活血,加白术、法半夏健脾化湿,坤草、艾叶、青皮、牛膝引降通行;二诊白芍改用赤芍,坤草加至30克,加重了活血化瘀通行之力,药已经行;三诊改投圣愈汤益气补血,艾叶、香附、红枣调气补中,目的在于治本以善后。
6.痛经
病例一:谭某,女,30岁,工人,已婚。
初诊:1981年3月22日。
病案:经行腹痛、月经延后反复10余年。自诉13岁月经初潮,月经周期一向错后10-15天,色量一般,持续3-5天干净。经前数天即出现腰胀,经行第一天少腹、小腹疼痛剧烈,伴恶心呕吐,不能工作和学习,经中药、西药治疗多年,效果不满意。脉沉细涩,苔薄黄,舌质一般,体形瘦小,余无特殊。
外院妇科检查结果:子宫后位细长,稍小,宫颈光滑,宫口似大头针头大,白色分泌物少许。印象:宫口狭窄症。
诊断:①痛经;②月经不调。
辨证:肝肾两虚,胞脉郁滞。
治则:温补肝肾,行气化瘀。
处方:当归9克,白芍9克,川芎5克,炙北芪15克,菟丝子15克,枳壳9克,荆芥5克, 羌活5克,艾叶5克,肉苁蓉15克,泽兰9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二诊:1981年3月26日。
病案:药已,寐纳俱佳,余无特殊,脉沉细,苔薄黄,舌质一般。守上方去白芍加赤芍9克,莪术9克,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6剂。
三诊:1981年4月3日。
病案:4月1日经水来潮,量较上月少。本次经行周期28天,经前及经中腰与小腹疼痛缓解。脉细缓,舌苔如平。拟补肾壮腰、益气养血之法治之。
处方:党参15克,炙黄芪15克,归身l0克,川芎5克,白芍5克,熟地15克,川杜仲15克,川续断15克,益母草15克.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四诊:1981年4月6日。
病案:就诊时无特殊不适,脉细缓,舌苔薄白,舌质正常。要求继续中药调理。守3月22日方,再服六剂,每日1剂。
五诊:1981年4月11日。
病案:药已无不适,舌脉如上。拟用下方,以善其后。
处方:①归身l0克,白芍5克,熟地15克,党参15克,白术9克,云苓5克,炙黄芪15克,肉桂3克 (后下),远志5克,陈皮3克,五味子5克,炙甘草5克,益母草15克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②归身9克,川芎5克,白芍5克,菟丝子12克。炙甘草5克,炙黄芪15克,羌活3克,. 荆芥3克,川厚朴3克,艾叶3克,枳壳3克,锁阳12克,泽兰9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
上两方轮流服用一个月以后来信告知经行已正常,经中无不适。
按语:体质瘦弱,长期经行错后,脉沉细涩,此虚也。但经前数天,经行第一天少腹、小腹胀痛剧烈,此实也。症属虚实夹杂,治宜补养通行并用,仿保产无忧散撑动之意,加减出入为治。以川芎、当归、白芍补血活血;菟丝子、肉苁蓉辛甘咸温、补肾生精;黄芪甘温益气生血;艾叶温暖下焦,撑动胞包宫;枳壳、荆芥、羌活行气疏通;泽兰、莪术消滞化瘀。综观全方,实如张山雷《沈氏妇科辑要笺正》所说:“威而不猛”, 有“行气滞,通血脉”之功。守方出入加减,连续服用四十多剂,宫口狭窄引起之痛经,终能治愈。
病例二、于某,女,29岁,护士,已婚。
初诊:1977年4月29日。
病案:经行腹痛2年余。近2年月经将行时少腹、小腹胀痛剧烈,按之不减,经行之后则舒,平时无不适。月经周期基本正常,经色鲜红或紫暗,夹紫块,持续3天左右干净。脉缓,舌质淡红,苔薄白。
妇科检查:子宫后位,子宫增大如妊娠50天左右,质硬,尚平滑,活动尚可。输卵管通水试验:双侧不通。
诊断:痛经。
辨证:瘀血停滞,胞脉不利。
治则:养血活血,化瘀通络。
处方:当归9克, 川芎6克,白芍9克,熟地12克,益母草15克,莪术5克,三棱5克,路路通9克,红枣9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12剂。
二诊:1977年5月14日。
病案:药已,无不适,但恐攻伐太过,酌减祛瘀之品。
处方:当归9克,川芎6克,白芍9克,熟地12克,益母草9克,淫羊藿15克,路路通9克, 红枣9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20剂。
三诊:1977年11月16日。
病案:上药服后,经行周期正常,色量俱佳。10月份输卵管通水已畅通。现经行第二天,色量一般,经将行少腹、小腹胀痛极轻,但腰及膝关节疼痛。脉细缓,舌苔如平。拟本“治风先治血”之旨,以养血祛风之法治之。
处方:归身9克,川芎5克,白芍9克,桑寄生12克,秦艽9克,独活5克,合欢花5克, 甘草5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自此停药,经行周期正常,经中无不适,次年二月份已受孕。
按语:不通则痛,痛则不通。本例经行周期正常,但经血夹块,将行少腹、小腹胀痛剧烈,按之不减,此为瘀积内停,经欲行不畅之征。故初诊时以养血活血、化瘀通络之法洽之。方中以疏通为主,兼以温养,实取化瘀不伤正、扶正有利于化瘀之意。立法既定,用药守方,故疗效显著。二诊时恐攻伐过用,乃减去三棱、莪术,但仍用路路通者,以其性味辛苦平淡,辛则能开,苦则能降,能行十二经脉,有行气活血之功。虽通行祛瘀而不伤正,为化瘀通脉平稳之品,如辨正确切,确灼为通行之良药。
(二)带下病
例一:刘某,女,39岁,工人,巳婚,
初诊:1973年11月8日。
病案:平时带下量多,色白夹黄,有秽气昧,不时阴痒已数月,未经系统用药治疗。平素经行超前,经色暗红,夹紫块,经行之时少、小腹及乳房胀痛。纳寐一般,大便正常,小便黄,脉细滑,苔薄白,舌质淡。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:霉菌㈩。
诊断:脾虚带下。
辨证:脾失健运,湿浊郁滞。
治则:健脾燥湿,解毒杀虫。
处方:党参9克,白术9克,苍术9克: 土茯苓18克,白芍9克,车前子9克,延胡索9克,槟榔9克,台乌药9艺,陈皮6克,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付,连服三剂。
二诊:1973年11月12日。
病案:药巳服完,自诉带下减少,阴痒减轻。药既对症,继用前法。
处方:守上方加益智仁9克,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三诊:1973年11月17日
病案:带下消失,无阴道瘙痒。脉沉细,苔薄白,舌质淡。阴道分泌物镜检:霉菌㈠。为巩固产效,仍用健脾补肾、杀虫之剂。
处方:党参15克,茯苓9克,白术9克,陈皮3克,菟丝子9克,川断9克,首乌12克,槟榔6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按语:脾统血而运化水湿,脾虚则统血无能,故经行期而至。脾虚不化湿,湿浊下注,故平时带下量多,色白夹黄; 湿浊郁滞,化热生虫,故带下有臭秽之气,不时阴痒,气虚湿郁,血行不畅,认经行少、小腹及乳房胀疼。证属脾失健健,湿虫郁滞,故以异功散加苍术健脾燥湿,白芍、车前子、槟榔和阴利湿以杀虫,延胡索、台乌药行气和血,顺气解郁。方中以土茯苓易白茯苓,因其不仅能利湿而且能解毒,为利湿解毒平稳之品。二诊时症巳减轻,在健脾利湿之中,又加1味益智仁行气温涩,旨在速收全功。
例二:郭某,女,37岁,技术员,巳婚,
初诊:1974年9月5日。
病案:自诉平时带下量多,需经常用卫生纸,带下色白,质稀如水,无特殊气,无外阴瘙痒,无小便不适。未用药治疗。平素月经提前8-10天,量多,色暗红,持续4-6天干净。肢倦乏力,精神不振。脉虚细,苔薄黄白,舌质淡嫩。
诊断:阳虚带下。
辨证:脾肾阳虚,水湿不化。
治则:温肾健脾,运化水湿。
处方:熟附片9克(先煎),党参12克,茯苓12克,白术9克,巴戟天9克,茺蔚子15克,柴胡5克。荆芥5克,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二诊:1974年9月14日。
病案:自诉带下量较少,精神较好。舌脉如上。
处方:守上方去荆芥、柴胡,加淮山药15克,芡实9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三诊:1974年9月18日。
病案:带下正常,但寐而易醒,纳差,大便干结,小便正常。脉沉细,苔薄白,舌边尖有瘀红点。
处方:恐温药伤阴之势,加生首乌18克,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,以冀达到补阳配阴之目的。
四诊:1974年9月25日。
病案:自服温肾健脾之药后,带下正常,精神亦好。最后用异功散加味以善其后。
处方:党参12克,茯苓9克,白术9克,陈皮3克,淮山药15克,菟丝子12克,益母草9克,炙甘草6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按语: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 “凡阴阳之要,阳密乃固”。今患者脾肾阳虚,不能运化水湿,阳虚则不固密,故带下量多色白,质稀如水,证属阳虚不化水,故以健脾温肾之法治之,治湿及泉,阳气恢复,则湿化水升,带下自愈。
例三:王某,女,39岁,工人,已婚,
初诊:1975年5月9日。
病案:自诉平时带下量多,色白质稠,无特殊气味,无外阴瘙痒。月经周期基本正常。但经行前后头痛,肢节烦疼,发热,乳房及少、小腹胀疼,触之加剧。经色暗红,夹紫块,量多,持续一周左右干净。胃纳二便正常。右脉沉细,左脉弦滑,苔薄白,舌质正常。经西医诊断为附件炎,宫颈炎,盆腔炎。
诊断:湿瘀带下。
辨证:湿郁下焦,胞脉瘀积。
治则:化湿祛瘀,解毒通络。
处方:鸡血藤18克,忍冬藤18克,土茯苓15克,准山药15克,首乌15克,党参12克,芡实12克,路路通6克,赤芍9克,车前子9克,佛手9克,甘草3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。
二诊:1975年6月3日
病案:上方连续煎服十二剂之后,5月22日月经来潮,量较上月减少,血块亦少。少、小腹及乳房胀疼减轻少、带下正常。脉沉细滑,舌苔正常。药既对症,守方出入。
处方:当归9克,白芍9克,川芎6克,茯苓12克,白术9克,苏木9克,青皮9克,路路通9克,香附9克,鸡内金9克,忍冬藤18克,柴胡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。
三诊:1975年6月20日。
病案:上方坚持煎服十五剂之后,带下量、质基本正常,月经来潮,乳房及少小腹不疼,一切正常。
1976年3月21日随访,诉半年来经行、带下未见异常。
按语:湿浊郁滞下焦,带脉不约,冲任不固,故带下量多,色白质稠。湿浊郁滞胞宫,胞脉不利,故经行少、小腹胀疼,经色暗红夹块。证属湿郁下焦,胞脉瘀积,故以党参、山药、芡实、土茯苓、车前子健脾化湿,鸡血藤、赤芍活血化瘀,忍冬藤、路路通、甘草解毒通络,佛手和中理气以醒脾胃,首乌补肝肾而生精血,与党参、淮山药、芡实同用,实是补养肝、脾、肾之阴,防渗通之剂过用。二、三诊守方出入,前后共服二十七剂而收功。
(三)胎产疾病
1、恶阻
张某,女,29岁,技术员,已婚。
初诊:1981年3月1日。
病案:孕2月余,恶心呕吐20余天。平素月经规律,末次月经1980年12月20日。现孕2月余,近20天来泛恶欲呕,心胸烦闷,厌食,甚或不能食,食则呕吐,胃胀,气逆,无腹痛、阴道流血,入寐欠佳,大便不畅,小便正常。脉细滑,苔薄白,舌边尖有暗点。
诊断:恶阻。
辨证:胎气上逆,脾胃不和。
治则:调理脾胃,降逆止呕。
处方:党参15克,茯苓10克,白术10克,陈皮3克,法半夏5克,黄芩3克,砂仁3克,苏叶2克(后下),炙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二诊:1981年3月15日。
病案:药已,稍能进食,但食饱则呕,头晕,大便仍不畅,入寐欠佳,小便频数。脉细滑,苔薄白,舌质淡红。仍守上方出入。
处方:太子参15克,茯苓9克,白术9克,陈皮2克,竹茹5克,黄芩5克,白蔻1克,苏叶2克(后下),炙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三诊:1981年3月22日。
病案:服上方后,能食不呕,但仍胸闷,头晕。舌脉如上。守上法加重补气药,酌加柔肝之品。
处方:党参25克,茯苓9克,黄芩5克,白芍10克,陈皮1克,;苏叶2克(后下),荆芥2克(后下),炙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按语:脾以升为健,胃以降为和,胎气上逆犯胃,脾胃不和,故厌食,食则呕吐,以六君子汤加苏叶、砂仁治之,既健脾和胃,又顺气安胎。“脾气亦虚弱,则下流于肾,阴火得乘其土位?!惫首艋栖恕⒅袢闱迦冉的?,又制诸药之温燥。
2、胎动不安
钟某,女,24岁,工人,已婚,
初诊:1977年12月17日。
病案:孕3月余,腹痛14天。受孕三月余,自本月3日开始,右侧少腹不时作痛,或轻或重,无阴道流血,经中西药治疗,仍腹痛反复发作,时痛时止,纳寐俱差,大便正常,小便较多。脉弦滑,苔薄白,舌质淡红。
诊断:胎动不安。
辨证:脾肾气虚,胎元郁滞。
治则:补肾健脾,顺气安胎。
处方:菟丝子15克,桑寄生12克,太子参12克,淮山15克,川续断9克,白芍9克,砂仁3克,紫苏梗3克,陈皮2克,黄芩5克,炙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二诊:1977年12月27曰。
病案:药已,少腹胀痛消失,但胃纳不振,晨起欲呕,脉舌如上。本上法出入。
处方:菟丝子15克,桑寄生12克,川续断12克,党参12克,茯苓9克,白术9克,陈皮3克,紫苏梗3克,砂仁2克,鸡内金9克,谷芽9克,炙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三诊:1977年12月31日。
病案:药已,胃纳转佳,嘱食养调之,不须服药。
按语:肾藏精而系胞,为元气之根,脾统血而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肾气虚,胎元郁滞,则气机运转失常,故少腹时疼。以补肾健脾、顺气安胎之法治之,则气机畅达,疼痛消失,胎元牢固。
例二、刘某,女,28岁,工人,已婚,
初诊:1982年5月20日。
病案:孕2月余,腰腹胀痛1周。受孕2月余,近1周小腹时胀疼,腰胀坠,自觉倦怠乏力,无阴道流血,胃纳一般,大便溏薄,小便正常。脉细缓,苔薄白,舌质淡。
诊断:胎动不安。
辨证:肾气虚怯,冲任不固。
治则:调养冲任,补气安胎。
处方:菟丝子20克,太子参15克,桑寄生15克,川杜仲9克,川续断9克,当归身4.5克,白芍9克,砂仁3克,艾叶2克,炙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二诊:1982年5月24日。
病案:药后诸疾消失,嘱再服三剂,以巩固疗效。
按语:胞宫系于肾,冲任二脉起于胞中,肾气虚怯,则冲任失养,故小腹时疼,腰脊胀坠。以辛甘温润之品补肾壮腰,佐以调气之砂仁,则气顺而胎安。
3、胎漏
庞某,女,29岁,干部,已婚,
初诊:1973年9月22日。
主诉:停经52天,反复阴道流血2周。
平素月经规律,末次月经1973年8月1日。现停经52天,尿妊娠试验阳性,两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少量阴道出血,量色红,经用黄体酮等止血之剂后出血稍少,今日仍有少量阴道出血,色红,无血块,腰腹胀疼,口苦、纳差,时欲呕,大小便正常。脉沉细,苔白,舌质淡
诊断:胎漏。
辨证:脾肾气虚,阴火不潜。
治则:补肾健脾,佐以清热。
处方:党参15克,首乌18克,菟丝子12克,桑寄生12克,山药9克,砂仁3克,阿胶珠9克(烊化),黄芩5克,炙甘草6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二诊:1973年9月25日。
病案:阴道出血减少,口干苦,时呕吐,寐纳俱差。脉细,苔薄白,舌质淡。拟补脾和胃、顺气安胎法。
处方:党参18克,淮山药15克,川断12克,苏叶5克(后下),竹茹5克,砂仁5克,黄芩3克,川黄连2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三诊:1973年9月28日
病案:昨天阴道出血停止,但仍腰胀、头晕、寐纳不佳。脉细数,苔薄白,舌质淡。仍以补脾肾为主佐以清热。
处方:炙北芪15克,太子参12克,白术9克,当归9克,川芎1.5克,黄精18克,白芍9克,黄芩5克,续断12克,桑寄生12克,菟丝子9克,砂仁壳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四诊:1973年9月28日。
病案:昨天阴道出血停止,但腰胀、头晕、胃纳不佳。脉细数,苔薄白,舌质淡。仍以补脾肾为主。
处方:当归9克,川芎1.5克,黄精18克,白芍9克,黄芩5克,川续断12克,桑寄生12克,菟丝子9克,砂仁壳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五诊:1973年10月27日。
病案:服上方之后,一个月来无阴道流血,但仍口干苦,寐纳不佳。脉细滑,苔薄,舌质淡。拟健脾和胃、补肾清热以安胎。
处方:太子参15克,白术9克,茯苓9克,佛手9克,苏梗3克,砂仁3克,菟丝子9克,桑寄生9克,夜交藤15克,黄芩6克,竹茹3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六诊:1973年11月17目。
病案:药后现无任何症状,要求巩固疗效。
处方:党参15克,白术12克,菟丝子15克,川续断6克,川杜仲9克,桑寄生12克,砂仁2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可连服3~10剂。
按语:脾肾气虚,则冲任不固,故腰腹胀疼,阴道出血??诳?,为阴火上冲之症。以党参、首乌、菟丝子、桑寄生、炙甘草补肾健脾以治本,阿胶补养冲任以止漏,黄芩清热,砂仁调气以治标。二诊之后,根据症情的变化,守方出入,或加壮腰之剂,或加清热之品,药虽灵活,大法不变,始终从固肾安胎着眼,胎漏能止。
4、滑胎
杨某,女,37岁,干部,已婚,
初诊:1980年3月1日。
病案:自然流产2次,要求中药调理。14岁月经初潮,经期错后1-2个月。1968年结婚,婚后月经周期40-60天,月经色、量一般,经将行乳房胀,腰胀膝软,平时心烦易躁,大便溏薄。1968年第一胎人工流产, 1976年、1979年先后两次自然流产分。脉弦细,苔薄黄白,舌质淡红。
诊断:滑胎。
辨证:肝肾亏损,气血两虚。
处方:太子参15克,炙北芪15克,淮山药25克,鸡血藤15克,菟丝子15克,川杞子9克,覆盆子9克,茺蔚子9克,地骨皮9克,甘松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六剂。
二诊:1980年3月6日。
病案:药巳,心情舒畅,但夜间肢麻。脉沉细,苔薄白,舌质如平。仍遵上法出入。
处方:鸡血藤15克,菟丝子15克,当归身10克,白芍5克,川杞子9克,党参15克,白术9克,覆盆子9克,茺蔚子9克,淫羊藿15克,柴胡3克。连服6付。
三诊:1980年5月1日。
病案:药后月经周期基本正常,色量均佳,但腰腿酸软。脉虚细,苔薄白,舌质正常。药巳对症,
处方:仍守上方,再服六剂。
四诊:1980年6月14日。
病案:月经期已逾十多天,尚未来潮,恶心欲吐,乳胀腹痛,下肢轻度浮肿,纳差便溏。脉细滑,苔薄白,舌质淡嫩。外院妇科诊为:早孕。此为孕后脾气虚弱,运化失常。拟健脾益气、补肾安胎治之。
处方:茯苓10克,白术10克,黄芪20克,川杜仲15克,川续断9克,桑寄生9克,砂仁3克,陈皮2克,炙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六剂。以后每隔日煎服一剂,以巩固疗效。
二方坚持隔日煎服一剂,直至12月,精神良好,纳寐具佳,故停药。于1981年1月26日足月顺产一女孩,体重3.5公斤,发育良好。
按语:孕后胎元不牢,其因虽多,但多属肝肾亏损,开合失常所致。本例人流1次,连续二次自然流产,显系肝肾亏损,冲任气虚,以致封藏不固而滑下。故以滋养肝肾,补益气血之法以治本,待血充气旺,冲任通盛,则孕后胎元得养,自能足月顺产。
5、恶露不绝
黄某,女,30岁,职员,已婚,
初诊:1979年7月3日。
病案:产后恶露不绝近2个月。1979年5月7日顺产1孩,产后恶露淋沥不绝,量少,色淡红,时有下腹隐痛,经中西医治疗(药名不详),效果不满意。现仍恶露不绝,淋沥不净,头晕眼花,纳差,大便干结,小便淡黄。脉虚细,苔薄白,舌质淡。
诊断:恶露不绝。
辨证:气血亏损,冲任不固。
治则:补益气血,调养冲任。
处方:炙黄芪15克,归身9克,川芎5克,炒淮山药15克,川续断15克,益母草9克,延胡索6克,茜根6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二诊:1979年7月27日。
病案:上方服后,恶露已止。近三日来,头晕痛,肩背酸痛,发热,脉浮,苔薄白,舌尖红。拟辛凉表解法治之。
处方:桑叶9克,杭菊9克,连翘9克,芦根15克,薄荷2克(后下),白蒺藜9克,蝉衣3克,麦冬9克,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按语:产后元气损伤,不能摄血血归经,故恶露淋沥不净。阴血不足,不能濡养,故头晕眼花,大便干结。药用补益气血,调养冲任,气血恢复,则血得归经。方中之所以仍用延胡索、益母草、茜根理气化瘀,旨在清除离经之败血。全方补中兼化,故药能奏效。
(五)不孕症
病例一:陈某,女,30岁,南宁某厂工人,已婚。
初诊:1983年11月29日。
主诉:婚后未避孕3年未孕。
已婚3年不孕。双方共同生活,一向性感冷淡,月经周期正常,量一般,色暗红,持续3天干净。近两月来,带下量多,色白质稀。经医院妇科检查,子宫稍小,后位。其爱人检查精液,精子总数、活动力偏低,其余尚可,脉虚迟,苔薄白,舌质淡嫩
诊断:不孕症。
辨证:肾虚宫寒,阳虚不摄精。
治则:温肾扶阳,补血暖宫。
处方:鹿角霜20克,菟丝子20克,当归身9克,熟地15克,仙茅9克,白木9克,党参15克,蛇床子3克,艾叶5克,小茴香2克,川椒2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二诊:1983年12月7日。
病案:小腹隐隐作痛,按之则舒,大便溏薄。脉细,苔薄白,舌质淡嫩。
处方:守上方去熟地、白术,加首乌15克,佛手9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三诊:1983年12月14日。
病案:除腰胀之外,余无不适。脉细,苔薄白,舌质淡嫩。仍以温肾暖宫之法。
处方:菟丝子20克,蛇床子3克,鸡血藤15克,骨碎补15克,淫羊藿15克,覆盆子9克, 川杞子9克,当归身9克,茺蔚子9克,狗脊9克,荆芥2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四诊:1983年12月21日。
病案:今日少腹、小腹胀痛,按之则舒,舌苔如上。拟养血调气。
处方:当归身9克,川芎5克,白芍9克,熟地15克,益母草9克,郁金9克,佛手9克,小茴香2克,炙甘草5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五诊:1984年1月2日。
病案:上方服1剂之后,经水即行,经色暗红,夹紫块,持续3天干净,现腰坠胀痛。脉弦细,苔薄白,舌质淡。仍遵温肾暖宫之法。
处方:菟丝子20克,首乌15克,白芍10克,鸡血藤15克,丹参15克,川续断9克,桑寄生15克,川杜仲15克,狗脊9克,独活5克,细辛2克 (后下)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
六诊:1984年1月24日
病案:无特殊症状,脉弦滑,苔薄白,舌边尖红。以温肾为治。
处方:菟丝子20克,茺蔚子9克,覆盆子9克,川杞子9克,太子参15克,五味子3克, 桑寄生15克,川杜仲15克,川续断9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七诊:1984年2月7日。
病案:经期已逾20天,无不适。脉沉细滑,苔薄白,舌淡嫩。是已孕之兆。拟用补气养血之法。
处方:党参20克,菟丝子20克,白术12克,炙北芪15克,首乌15克,覆盆子9克,川杞子9克,怀山药15克,红枣9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八诊:1984年2月23日。
病案:半月来疲惫乏力,呕吐,不能食,腰胀,大便正常,小便多。脉细滑,舌质如平。妇科检查后证明已受孕。用补气壮腰、顺气止呕之法。
处方:党参20克,菟丝子20克,白术9克,怀山药15克,炙黄芪15克.川杜仲15克,川续断9克,陈皮3克,砂仁3克,苏叶2克 (后下)。
按语:肾藏精而为元阳之根,胞络系于肾,肾阳虚则生发无能,胞宫寒冷,故有性感冷淡、脉象虚迟、舌质淡嫩等一派阳气不足之征。阳虚不温煦,生机不振,故虽婚3年而不孕。以温肾暖宫,补养气血之法治之,则气血旺盛,阳生而阴能长,受孕生育有期。
病例二:苏某,女,30岁,教师,已婚。
初诊:1977年4月22日。
病案:未避孕3年未孕。1974年春节结婚,婚后每年有2-3个月共同生活,性生活一般,迄今未孕,经行周期基本正常,但量少,色暗红,持续3天干净,经将行乳头有痒感,平时少量带下,色白质稀,夜寐欠佳,寐则多梦,甚或梦交,胃纳一般,大便正常,小便淡黄。脉细弦,苔薄白,舌质红,舌中有裂纹。妇科检查:外阴正常,阴道正常,宫颈光滑,子宫前位,桃核大,活动,两侧附件未触及异常包块。
诊断:不孕症。
辨证:肝肾两虚,精血不足。
治则:温养肝肾,补血生精。
处方:菟丝子18克,当归身9克,白芍9克,覆盆子12克,党参15克,白术9克,茺蔚子9克, 川杞子9克,蛇床子3克,淫羊藿15克,合欢皮9克,甘草3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9剂。同时以羊肉适量作饮食疗法,每周3次。
二诊:1977年5月11日。
病案:药已,精神好,尤以吃羊肉之后,睡眠甚佳,脉舌如平。子宫、输卵管碘油造影结果:子宫右倾,并稍向右旋转右侧输卵管显影,但扭曲及粗细不等。左侧从角部未见造影剂充盈,24小时后,右侧伞部见造影剂堆积,盆腔内无散在造影剂。印象:右侧输卵管部分梗阻及左侧输卵管梗阻。根据脉症及造影结果,拟采取温补通络法。处方:守初诊第一方加苏木9克,路路通9克, 泽兰9克,莪术3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继续用羊肉适量作饮食调养,每周2-3次。
三诊:1978年1月2日。
病案:隔日水煎服上方1剂,从不间断,现精神良好,经行周期正常,脉舌如平。仍守温补通行之法。
处方:当归15克,川芎lO克,赤芍lO克,五灵脂5克,蒲黄5克,没药5克,干姜3克,玉桂丝2克 (后下),小茴香2克,元胡9克,益母草15克,路路通lO克。隔日1剂,水煎服。
四诊:1978年8月23日。
病案:上方连续服一百多剂,诸症消失。8月17日在行输卵管通水术,提示两侧输卵管通畅。8月23日复查子宫、输卵管碘视油造影,其结果报告如下:所见子宫外形正常,壁整齐光滑,两侧输卵管通畅, 24小时后所见腹部已有大量之碘油散开,较均匀分布。但阴道较浓。印象:双侧输卵管通畅。根据以上检查结果,患者神色、形态及脉搏、舌苔正常,停用化瘀运通行之品,改用补肾养血为主,促进气血的恢复而易于摄精。
处方:菟丝子15克,川杞子15克, 黄芪15克,当归身9克,白芍9克,益母草9克,荆芥3克,炙甘草5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5剂。
自此之后,即停止服药,以血肉之品调养之,当年11月即怀孕。
按语:肝藏血,肾藏精,肝肾亏虚,则精血不足,冲任失养,胞脉不通,故虽婚而不孕。治以温养肝肾、补血生精之法以培其本,尤其以血肉有情之羊肉作为饮食调养,既可温养,又能补血。在补养的基础上,又用姜、桂、失笑散等温化通行,标本具治,血足气旺,胞脉通畅,疗效遂愿。
病例三:潘某,女,30岁,教师,已婚。
初诊:1979年7月4日。
病案:婚后未避孕3年未孕。12岁月经初潮,一向基本正常。结婚3年,双方共同生活,迄今未孕。月经周期基本正常,量一般,色红夹紫块。经将行心烦易躁,夜寐不佳,经行则舒,其其余无不适。脉虚细,苔薄白,舌质淡嫩。妇检:外阴正常,阴道正常,宫颈少许潮红,子宫后位,稍小,双侧附件正常。输卵管通液试验:双侧输卵管不通。
诊断:不孕症。
辨证:冲任不足,气虚血滞。
治则:温肾养血,佐以通络。
处方:菟丝子15克,覆盆子15克,当归身9克, 川芎6克,白芍9克,首乌15克,炙北芪s克,云苓9克,刘寄奴9克,益母草15克,小茴香2克.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6剂。
二诊:1979年7月24日。
病案:16日月经来潮,周期正常,色量一般。现畏寒,鼻塞,纳差,脉虚细,苔薄白,舌质淡嫩。证属虚实夹杂,仍宜温化通络为主。
处方:黄芪20克,当归9克,川芎6克,小茴香2克,炮姜2克,延胡索5克,赤芍6克, 没药6克,生蒲黄6克,五灵脂6克,官桂3克 (后下)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6剂。
三诊:1979年8月31日。
病案:上方服后,精神良好,即停药调养。现经行逾期44天,腰胀,头晕,呕恶不能食。尿妊娠试验阳性。脉细滑,苔薄白,舌质淡。证属恶阻。拟益气和胃,降逆止呕之法。
处方:太子参15克,茯苓9克,竹茹5克,陈皮2克,砂仁2克,桑寄生15克, 川杜仲9克,枳壳2克,苏叶5克 (后下)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按语:冲脉主血海,任脉主胞胎,冲任气虚,则胞脉不畅,故双侧输卵管不通,子宫稍小而后位,虽婚3年而不孕。以温养肝肾、补益冲任之法以治本,血以通行为贵,而血气非温不行,故佐以官桂、小茴香、失笑散等温化通络,调达气血,冲任通盛,则易于摄精而能孕。
病例四:袁某,女,25岁,工人,已婚。
初诊:1975年3月27日。
病案:婚后3年未避孕未孕。1972年春节结婚,婚后双方共同生活,迄今未孕。经行前后不定,量一般,色暗红,夹紫块。经将行及月经刚净时,少腹、小腹绵绵而痛,按之不舒。现经行刚净,少腹、小腹隐痛,按之加重。平时交合之时,感觉不舒,事后阴道有灼热之感。平时带下量多,色黄白,质稠秽。胃纳、大小便正常。脉滑,苔白润,舌质正常。
诊断:不孕症。
辨证:湿热蕴遏下焦,冲任功能失常。
治则:清热利湿,治带调经。
处方:猪苓9克,茯苓12克,泽泻9克,滑石18克,黄柏6克,车前子15克,益母草9克, 怀山药15克,甘草3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二诊:1975年4月1日。
病案,除带下稍减之外,余症徘徊,脉舌如上,
处方:仍守方加土茯苓15克, 连翘9克,以增加清热利湿之功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三诊:1975年4月6日。
病案:药已,疗效不显,仍带下,色黄白,少腹、小腹胀痛,口苦,大便溏薄,溺黄,脉滑而略数(80次/分),苔白微黄。显系一、二诊利湿有余,清热之力不足。拟改用清热导滞之剂。
处方:黄柏9克,苍术5克,牛膝6克,川楝子12克,元胡9克,银花9克,鱼腥草15克(后下),香附9克,甘草3克。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3剂。
四诊:1975年4月12日
病案:上方服后,带下正常,少腹、小腹胀痛基本消失,但仍阴道有灼热感,大便溏薄,每日1次,脉弦细,舌苔正常。
处方:仍守上方加车前子9克,白茅根15克,以清余邪。
五诊:1975年4月26日。
病案:上方服3剂,诸症消失,转用补肾健脾、疏调肝气之法,以善其后。
处方:桑寄生15克, 川续断12克,菟丝子9克,怀山药12克,莲肉12克,白芍12克,香附5克,砂仁2克,小茴香2克,炙甘草5克。本方连服6剂,每天1剂,疗效巩固,次月受孕,1976年春足月顺,产一婴孩。
按语:不孕之症有多种原因,本例乃由于湿邪蕴遏下焦,导致冲脉、任脉功能失常,故经行前后不定,平时带下量多而色淡黄,虽婚后同居3年而无子嗣。据其脉症,一、二诊着眼于利湿,药偏于寒凉滑利。然湿为阴邪,其性黏腻重浊,非气机之转动,不足以解之。湿不解则可化热,故一、二诊疗效欠佳。三诊时细辨其脉症,既用三妙、银花、鱼腥草清热燥湿以治其本,复用金铃子散、香附以疏肝调气,肝气畅则诸郁皆除,气行则湿化,因而疗效显著。六诊时虽用补肾健脾以固本,但气以调和为贵,而气之调在乎肝,补养之中,仍不忘疏调肝气,加白芍以养肝之阴,加香附肘、砂仁、小茴香气以温调肝气。肝主生发而脉络阴器,肾精充沛,脾气旺盛,肝木荣和,受孕可期。
(六)癥瘕
病例一:黎某,女,26岁,农民.
初诊:1991年6月24日。
病案:卵巢囊肿切除术后2月余,发现盆腔包块3天。1991年4月15日因右侧卵巢囊肿而行手术切除,术中发现左侧卵巢亦有拇指大囊肿。术后月经周期超前1周左右,并出现阴吹,阴道簌簌有声,每日5一6次,尤以活动或体位改变时明显。3天前在区医院B超检查示“子宫左前方见27mm ×28mm液性暗区,提示左卵巢囊肿”。现纳少,便溏,阴吹,左少腹隐隐作痛,带下量多,色白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
诊断:①癥瘕;②阴吹。
辨证:气虚痰瘀互结。
治则:益气化痰,祛瘀消癥。
处方:黄芪20克,茯苓20克,桂枝6克,赤芍lO克,桃仁lO克,丹皮lO克,生牡蛎30克(先煎),瓦楞子lO克,猫爪草lO克,土茯苓30克,香附lO克,鸡血藤20克. 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二诊:1991年7月2日。
病案:上药共服21剂,左少腹痛消失,阴吹次数减少。7月15日行经,量较多,色暗红,夹块,现为经行第四天,经量已减,腰酸,左少腹隐痛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经行之际,拟补肾养血之法。
处方:鸡血藤20克,丹参15克,当归lO克,川芎6克,赤芍20克,川断lO克,熟地15克, 益母草lO克,炙甘草6克。4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三诊:1991年7月23日。
病案:药已,月经6日已净。现胸闷欲呕,痰多质稠,带多如脓,黄白相兼,阴痒时作。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痰湿中阻,上逆则呕,下注则为带,宜健脾为主,以清痰源,方用小柴胡汤加味。
处方:柴胡6克,党参15克,黄芩6克,制半夏lO克,小茴香6克,生姜lO克,红枣lO克, 炙甘草6克。3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药后,诸症消失。7月25日复查B超:子宫附件正常,左卵巢囊肿消失。继服6月24日方7剂巩固治疗。
按语:素体脾肾气虚,阳气不足,脾失健运,水湿不化,聚而生痰,痰湿阻滞胞络,与血气相搏结,积而成癥。术后气血损伤,正虚邪盛,故癥积增大。中气不足,溲便为之变,腑气不循于常道,故阴中气体喧扰;脾虚失运则纳少、便溏;水湿下注则带下量多色白。治用桂枝茯苓丸温化痰湿,加黄芪、鸡血藤补气养血,补而不滞生牡蛎、猫爪草、瓦楞子软坚散结,香附疏肝理气。其中茯苓与土茯苓合用,既加强健脾渗湿之功,又有解毒祛秽之功。诸药合用,攻补兼施,缓消包块。二诊、三诊随证处方,但始终注意以健脾化痰为宗。经过一个月的治疗,终于收到理想的疗效。
病例二:张某,女,29岁,工人。
初诊:1991年11月8日。
病案:卵巢巧囊切除术后1年,发现盆腔包块10月。1990年11月12日因右侧盆腔包块在某医学院行右卵巢囊肿加左卵巢楔形切除术,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卵巢巧克力囊肿。1991年1月B超复查:“左下腹膀胱外方有7.4cm ×6.4cm ×4.lcm, 子宫左旁有4.8cm ×3.lcm ×2.3cm及1.6cm ×l.4cm圆形液性暗区,提示盆腔多发性囊肿占位?!币蠓幸┲瘟?。平素月经不规则,时而超前、时而错后1周以上,诊时无何不适,饮食、大小便正常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
诊断:癥瘕
辨证:湿瘀搏结,积而成癥。
治则:活血化瘀,软坚消癥。
处方:鸡血藤20克,丹参15克,当归10克,川芎6克,赤芍lO克,白术lO克,土茯苓20克,泽泻lO克,莪术lO克,猫爪草lO克,瓦楞子lO克. 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
二诊:1992年3月3日。
病案:守上方连续服用3个月,月经周期已恢复正常。效不更方,守上方加减。
处方:当归lO克,川芎6克,赤芍lO克,白术lO克,土茯苓20克,泽泻lO克,莪术lO克, 海藻lO克,夏枯草lO克,猫爪草lO克,忍冬藤20克. 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三诊:1992年5月8日。
病案:上方连服二十余剂,4月20日经行,量中,色鲜无块,迄今未净。纳、便正常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拟化瘀止血法。
处方:煅牡蛎30克,山楂15克,瓦楞子lO克,海螵蛸lO克,仙鹤草lO克,葛根lO克, 荆芥炭lO克,炙甘草6克。4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四诊:1993年11月5日。
病案:服上方后血止,嗣后用3月3日方加朔减出了入,每月服药十余剂,于10月18日B超复查:“子宫大小形态正常,左卵巢3.3cm×1.9cm,内见1.3cm×1.3cm类圆形无回声团,右卵巢未见占位性改变。”继服原方7剂以巩固疗效
按语:《灵枢·水胀》肠覃的描述,颇似卵巢囊肿,其病机多为寒气客于肠外,与卫气相搏,气不得荣,不荣则滞,气滞血凝,积聚而成。但由于胞宫位于下焦阴湿之地,故湿瘀互结,又为本病的特征。本案以仲景当归芍药散去茯苓加土茯苓为主方,湿瘀并治,佐以养血化瘀、软坚散结之品,坚持守方服药,徐图缓攻,使多发性的囊肿得以消除。
病例三:屈某,女,27岁,干部。
初诊:1991年5月30日。
病案:发现盆腔包块3个月。15岁初潮,月经常错后10天左右,间有2-3个月一行,经量较少。本次月经为1991年2月28日,因停经2月余,到市某院检查发现右附件包块,当时疑为“宫外孕”住院,后复查为早孕而行人流术。当时妇检发现子宫前方有一鸽蛋大包块,囊性,与子宫粘连。B超检查示子宫右侧5cm×3.5cm液性包块??陶铮阂鼓讶朊拢鼓?-3次,咽痛,牙龈肿痛,纳可,大便干结。舌淡红,苔薄黄,脉细弱。
诊断:癥瘕。
辨证:肝肾阴虚,气滞血瘀。
治则:第一步:滋养肝肾,清热泻火;第二步:行气活血,软坚消癥。
处方:熟地15克,怀山药15克,山萸肉6克,沙参10克,麦冬10克,白芍20克,牛膝6克,千层纸5克,丹皮6克,茯苓6克,泽泻6克。4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二诊:1991年6月10日。
病案:药后能寐,咽、齿痛消失。月经逾期未行,两少腹胀痛未作,纳、便正常。舌尖红,苔薄白,脉细弱。拟养血通经法。
处方:鸡血藤20克,丹参15克,当归lO克,川芎6克,赤芍lO克,熟地15克,川断lO克, 益母草lO克,路路通lO克,急性子20克,炙甘草6克。3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三诊:1991年6月24日。
病案:药已,月经已行,量少色暗,4天干净。现两少腹隐痛,口苦,夜难入寐,舌尖红,苔薄白,脉沉细。拟活血化瘀消癥法。
处方:桃仁lO克,红花6克,赤芍lO克,当归lO克,川芎lO克,鸡血藤20克,丹参15克, 穿破石20克,路路通lO克,皂角刺15克,香附lO克。 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
四诊:1991年8月4日。
病案:药后自觉下腹部有收缩感,阵发性隐痛,数分钟后消失。守上方随证加减服药月余,复查B超:子宫5.8cm×4.0cm×3.2cm,两附件未见异常。继用逍遥散加味调理气血以善后。
按语:初潮则经行错后,经量偏少,显系肝肾不足所致。肝血不足,则肝郁而气机不畅,血行瘀滞;肾阴亏虚,则虚火内扰,炼液为痰,痰瘀互结而成瘢。又因人流手术,阴血更伤,阴虚火旺,虚火上炎,故咽痛、牙痛、夜难入寐。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,一诊用六味地黄加沙参、麦冬滋养肝肾,牛膝既壮腰膝,又能引虚火下行,千层纸清热利咽,药能对证,故阴虚火旺得以平息。二诊因虚瘀夹杂为患,经水逾期未行,故用四物汤加鸡血藤、丹参补血行血,川断补肝肾调冲,益母草化瘀,路路通、急性子通络行经。三诊后治疗重点在化瘀消癞,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攻补兼施,连续用药1个月,收到阴阳平衡、瘀消癥除之效。
(七)妇人杂病
1.妇人脏躁
刘某,女,31岁,工人,已婚,
初诊:1982年10月10日。
病案:1968年开始夜难难入寐,以后逐渐加重,1977年结婚之后,病情日剧,有时通宵不寐心烦易躁,头痛,口苦口干,似热非热,溺黄,大便硬结。平时用补或用凉之法治之,均不能受。月经周期基本正常,经前腰胀,胸闷,少、小腹胀枣,烦躁加剧,经后一周带下量多,色白黄,有臭秽之气,脉弦细,苔厚黄粗,舌边有瘀点。
诊断:脏躁。
辨证:脏阴不足,相火内动。
治则:滋阴宁神,调养肝气。
处方:百合20克,生地15克,知母9克,浮小麦20克,生谷芽20克,远志3克,菖蒲2克,大枣9克,甘草9克,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五剂。
二诊:1982年I0月31日。
病案:上方连服十一剂,寐纳俱佳,大便不干结,但小便仍黄,精神不振。脉细缓,苔薄白,舌质一般。
处方:守上方去远志、菖蒲加夜交藤15克,白蒺藜9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五剂。
以后患者持本方每月服三至五剂,观察半年,疗效巩固。
按语:患者长期夜难入寐,溺黄,大便干结,显系阴血不足,五脏失养,因而五志化火上扰神明,故胸闷、烦躁;而内火之动,尤以肝为甚,肝脉络阴器而主疏泄,肝热则疏泄太过,故带下量多,色白黄,有臭秽之气。用滋阴宁神,调养肝气之法治之。以小麦、远志养心宁神,百合、生地滋肺肾之阴,大枣、甘草缓肝之急,生谷芽、菖蒲调舒肝气,知母清虚热。全方药宗甘润,有滋阴清热,宁神定志之功,故冶奏效。
2.阴痒
林某,女,26岁,职员,已婚,
初诊:1974年11月13日。
病案:自诉阴道瘙痒反复半年。近半年来阴道瘙痒反复发作,伴带下量多,色白黄,质稠秽,偶有异味。月经经行超前,量多,色红,苔薄白黄,脉虚细数,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:霉菌(++)。
诊断:阴痒。
辨证:脾气虚弱,湿浊下注,化毒生虫,
治则:健脾化湿,解毒杀虫。
处方:党参15克,白术9克,陈皮3克,土茯苓15克,槟榔9克,菟丝子12克,车前子9克,甘草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续六剂。
二诊:1974年11月20日。
病案:药巳,阴痒症状缓解,白带量减少。脉细,苔薄白。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:霉菌(+)。药既中病,守方再服六剂,每日一剂。
三诊:1974年11月28日。
病案:已无阴道瘙痒症状,白带量少,脉缓和,舌苔如平。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:霉菌㈠,拟以异功散加减,以图根治。
处方:党参15克,当归12克,白芍10克,土茯苓15克,槟榔5克,陈皮3克,甘草9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可连服5-10剂。
四诊:1974年12月20日
病案:已停药十余天,阴道不痒,带下正常。现月经来潮,色红,量较上月少,提前四天。本着有是证用是药的精神,拟健脾调经之法,守上方去土茯苓、槟榔,加黄芪15克,熟地15克,益母草12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,以扶正气而善后。
按语:脾气健运,则水湿化为津液而输布全身,脾虚则湿浊注于下焦,蕴结化热生虫,故带下量多,色白黄,质稠秽,虫毒蚀于阴中,故不时阴痒。以异功散加菟丝子、车前子健脾化湿治其本,槟榔、土茯苓解毒杀虫治其标。方中以土茯苓易茯苓,取其甘淡平,既能配槟榔解毒杀虫,又能利湿而不伤正,为湿邪化浊生虫常用之良药。
3.阴吹
刘某,女,30岁,工人,已婚,
初诊:1973年8月31日。
病案:自诉自觉阴吹簌簌有声,以每天下午2-4时多发,时感头晕,耳鸣,夜难入寐,大便干结。脉弦而略数,舌尖暗红,苔少。
诊断:阴吹。
辨证:阴津不足,肝气有余。
治则:滋阴生精,以柔肝木。
处方:百合30克,白芍18克,生地24克,黄精12克,甘草10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三剂。
二诊:1973年9月4日。
病案:药巳,阴吹减少。脉舌如上。仍守上方加鸡血藤24克,北沙参9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五剂。
三诊:1973年10月31日。
病案:阴吹发作次数极少,但左少腹时疼,寐而多梦,溺黄,大便正常。脉弦数,苔白黄。
处方:仍守上方加金铃子12克,夜交藤15克。每日水煎服一剂,连服五剂。
四诊:1973年11月14日。
病案:自诉近10余天阴吹未发作,能寐而梦少,但左少腹仍时疼,阴道似有热辣之感,溺黄,脉弦,苔薄白,舌尖红。
处方:仍守上方加元胡9克,银花9克,连翘9克,以导滞清解。
按语:肝为风木之脏,前阴为肝脉之所络,阴津不足,则肝木不荣,风火煽动于内,故头晕耳鸣,前阴不时簌簌有声如矢气状。证属阴津不足,肝气有余。治以百合地黄汤加味滋阴生精,柔养肝木,使肝气平和,大便通畅,则阴吹能止。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